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速。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居全球之最。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的载体,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吸引了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使得这个体量巨大、系统复杂、影响深远的未来城市新体系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有望“赢在起跑线上”。
在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当下,蕴含巨大机会的智慧城市市场正吸引京东、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蜂拥”而入。
科技企业纷纷发力智慧城市
轻轻点击一块大屏幕,一张总体态势图和16张专题图就能了解一座城市的64个部门、10个县市区的治理情况——基于海量数据的京东“智能城市操作系统”,无疑为江苏南通的城市高效有序运转插上了翅膀。
前不久,京东科技公布了其为南通市政府提供的一揽子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让人们得以窥见科技巨头助力下智慧城市的最新进展。
据了解,在这套系统下,南通市每天都会有4095类数据资源时时产生并更新,日交换数据达到4亿条。而为了获取这些数据,整座城市被装上了各类“天眼”、传感器,并被划分为10143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了1名网格长,6名兼职网格员,出现问题时,10分钟内网格员即可赶到现场并上传实时情况。
为了更好地呈现城市动态和细节,京东科技开发了1张总体态势图和16张专题图,让南通的城市管理者能够对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实现“一屏统揽”。此外,为了打通各个业务单元,京东科技还帮助南通市指挥中心打造了包含1个市级指挥中心、10个县市区级指挥中心和96个乡镇街道工作站的市、县、乡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同时将业务分为平时协调联动和战时应急指挥两种状态,遇到紧急情况时,市级指挥中心可以直接对一线进行指挥调度。
除京东科技外,各大科技巨头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有所发力。
5月13日,华为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管委会、山东旅投泛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华为(青岛)数字城市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未来,三方将共同运营华为(青岛)数字城市联合创新中心,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
华为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表示,以数字技术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建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基准”,是青岛城市发展的新脉络。同时,华为与青岛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而深入的合作。早在2017年9月,华为(青岛)基地就在青岛高新区正式落成,持续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
在这之前,阿里云也于4月19日公布了河南省郑州市城市大脑的最新进展。去年9月至今,“城市大脑”对郑州市市区1077平方公里区域交通管网进行了扫描,已加载475.7万台机动车、超过400万辆电动自行车的数据。按照车流量和拥堵程度,将全市4282个十字路口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已梳理出1级路口857个,实施优先治理,加速缓解郑州的交通拥堵。
阿里云方面认为,未来城市的所有服务、物体、空间等都将数字化,而城市大脑是整个城市的智能中枢,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利用城市的数据资源优化调配公共资源,最终将进化成为能够治理城市的超级智能中枢。目前,阿里云的城市大脑已在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
差异化的智慧城市路径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AI相继成为新技术的焦点,城市的智慧化无疑是水到渠成的事。另外,大城市病、公共危机、环境威胁等城市治理痛点也迫切需要智慧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而对科技企业来说,智慧城市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机会同样令人心向往之。
由工信部牵头发布的2020年《数字孪生白皮书》指出,到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知名市场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则预测,到2025年,智慧城市技术的支出预计将从2019年的960亿美元增至3270亿美元,而到2030年,全球智慧城市支出的70%以上将来自美国、西欧和中国。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促使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头部企业跑步入场,尤其在城市级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感知通信以及顶层设计等各个层面上,已经遍布华为、腾讯、阿里、京东等巨头的身影。
在多年的智慧城市市场争夺战中,巨头们也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的智慧城市战略路径,例如腾讯的WeCity、华为的智能城市体、京东科技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统、阿里的城市大脑等。
京东科技集团数字城市群总裁郑宇认为,目前参与国内智慧城市及相关细分领域布局的企业主要可划分为三类——信息化系统集成公司、云服务提供商和各类特定场景的技术服务商。
据介绍,从2019年成立至今,京东智慧城市业务已经相继在北京、上海、天津、雄安、南通、大同等数十个城市和区域以不同形态落地。
在郑宇看来,京东科技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统的定位就是“PC上的Windows”,支撑智能交通、智能规划、智能能源等的各类垂直应用可以看作Office等软件。具体而言,智能城市操作系统可以把城市数据感知、城市数据管理、分析和挖掘以及城市服务串联在一起,不断升级、迭代。
阿里云则首先聚焦于C端,从人们感知力更强的、效率提升最容易用数字衡量的交通治理切入。而在提升G端也就是政务效率上,阿里云的思路则更多是通过旗下钉钉来承接。2019年9月,阿里云曾拿出上亿元补贴提供春雷计划,在全国建立百个数字化县镇。2020年9月,全国又有32个区、县与钉钉进行签约加入该计划。
对于华为来说,智慧城市则是其云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据了解,华为在去年提出了“城市智能体”概念,通过建设“眼、脑、手、脉”齐备、全域协同、立体感知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系统,用数据驱动业务创新,通过全场景智慧等方式与国内的各大城市展开合作。
其他科技企业也对智慧城市有所涉猎,大多以解决某项业务的“点”出发,同时加入自身的业务特色。
业界认为,尽管角逐智慧城市市场的切入点各不相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参与者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当下,努力抢食智慧城市这一万亿级市场大“蛋糕”。
“金矿”下难掩问题和“冲突”
不过,作为巨头未来战略集中爆发且多有交叉的巨型赛道,智慧城市战场潜藏着数不清的“金矿”,同时也难掩问题和 “冲突”。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认为,部分企业本身主营业务与智慧城市无关,但基于国家政策红利而转型,合作推出整体解决方案,通常以生态圈之名分包,继续拓展企业的盈利边界。
申恒涛说,大家都看到了智慧城市市场的前景无限,但目前各地不少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够透明,且存在无统筹、无生命力、无差异和经济效益低、数字化转型成效低、智慧化水平低的“三无三低”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则表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很多人懂技术,但是不懂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规律,对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应至少占70%的工作,复杂系统的关联和平衡协调才是决定未来智慧城市能真正建成一个航母级系统的关键,需要用自由流动的数据要素倒逼现在科层制的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而且智慧城市将是一个自演化、自生长的系统,不断演进和迭代,每年需要进行调整调优,不能用过去的电子政务思维来看今天的智慧城市。
科技巨头也从自身的实践中,看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实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天能建成的。”郑宇说,想要建设好智慧城市,需要解决这四大问题:一是需要建立一种可真正称之为“共享”的底层生态,而不是传统的总包+分包的模式,否则最终结果只会是各自为政,出现例如数据孤岛等问题;二是需要在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之间取得平衡;三是要打造可行的商业模式,“造血”来源不能仅仅是政府,单一的资金渠道在耗资巨大的智慧城市项目的进一步建设过程中会显得后劲不足,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最后是人才问题,需要既懂大数据、人工智能又懂城市业务以及对政府很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赵正纲则指出了城市智能化中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他表示,过去一提智慧城市第一反应就是大量地上硬件、服务器、存储、网络、摄像头、传感器、线圈等各种相关的硬件设备,而从这些设备获取的海量数据却未能有效利用。“打通之后的数据怎样能够真正在线地利用,能够分析、利用并且回馈给数据的来源,这是我们整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裁王彬看来,智慧城市发展到下一步,面临的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他举例说,一个交通信号灯的控制,背后是需要有严格整体规划的。然而有些项目用一个算法解决了部分路口拥堵,却导致周边几十个路口拥堵,本质上并未解决真正的问题。“技术和业务场景就像一个无穷大的符号一样,分别处于两头,只有互相促进、提升,最终才能使整个城市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