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德基金罗时丰:十倍重仓 深度挖掘白马股可以长期维持超额收益的龙头企业

2021-05-26 10:05  来源: 证券时报

原标题:成长型价值投资者罗时丰:基于深度价值挖掘“准”白马

2021年上海车展落下帷幕。在这次以“拥抱变革”为主题的车展上,科技企业赋予了汽车制造业力量,推动了汽车企业电气化和智能产业的变革浪潮。

从车展的媒体日开始,诺德基金研究总监兼基金经理罗时丰“泡”在展会上,直到车展的最后一天。罗时丰认为,与上市公司直接沟通远远不够。只有与同行、客户、供应商沟通,对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全面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公司的全貌。

罗时丰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价值投资”的标签。他注重对无形资产、转移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等主要经济壕源的分析,深入发掘能长期保持超额收益的龙头企业。弱化交易策略时机,保持低换手率,维持稳定持仓,努力通过价值投资维持较高的投资组合回报。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6日,罗时丰管理的基金产品过去五年的平均回报率超过254%,在整个市场排名第八,过去一年的平均回报率超过108%,在整个市场排名第六。

重仓十倍白马股

罗时丰是从产业转向投资的基金经理的杰出代表。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在实体企业工作6年。2008年,在获得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罗时丰加入了诺德基金,并在最初的六年里担任公司研究员。他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大型消费行业,然后逐渐扩展到循环和制造行业。2014年底,罗时丰正式成为基金经理。

“我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专注力强。我不喜欢事业发展频繁变动,但坚持好好投资。”在罗时丰看来,基金经理的个人性格对投资体系的构建有很大的影响,他更喜欢在实际投资中从长远的角度来实践价值投资。

经过六年的工业工作经验、六年的研究经验和六年的投资生涯,罗时丰一直专注于自己的能力圈,并努力擅长于此。在路径选择上,罗时丰主要专注于大消费(包括医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和高端制造业。

在这两个投资方向下,罗时丰专注于选择具有全球竞争力、强劲增长确定性和高竞争壁垒的公司。从他们的仓位可以看出“自下而上”选股的特点,个股仓位集中度比较高。

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里,罗时丰的前十名职位一直集中在50%至80%之间,排名在前40%;前五位的集中度在25%-50%之间,集中度排在前40%。

根据罗时丰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头寸,尴尬股主要集中在三个行业,即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气设备,这些都是他长期以来分配和擅长的领域。行业分布相对均衡,单个行业占比不超过20%。具体来说,医学生物占15.61%,电气设备占14.01%,餐饮占17.74%,农林牧渔占6.62%,家电占5.74%。

今年年初,核心资产遭受重大损失,部分2020年业绩突出的基金产品出现大幅回落,而罗时丰管理的产品业绩仍保持正回报。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第一季度,其管理的产品组合没有发生重大调整。罗时丰说,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优秀的公司并不多,也不容易找到好的公司,所以没有必要频繁跳槽。

从成分来看

第一,保证成长,首先企业要在一个好的行业,这个行业会有比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第二,确保稳定和更好的产业结构。毕竟,良好的行业结构可以让优秀的企业积累更多的竞争优势,使公司最终在整个行业价值链分配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也更强;

第三,目标公司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如果管理层的价值观或公司治理结构有问题,就很难给股东带来长期利益。这种令人困惑的机会需要基金经理反复识别和避免。

罗时丰早年创办的一些公司,已经逐渐成长为“大白马”,为人们所熟知和认可。以一家做OK镜的公司为例。当罗时丰第一次购买它时,公司的市值只有60多亿,现在公司的市值已经上升到600多亿。在十倍市值的过程中,罗时丰一直长期持有公司,这更多的是基于他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

在罗时丰看来,要长期持有一家公司,就必须了解公司最基本的投资逻辑,知道它值多少钱。以上述OK镜像公司为例。罗时丰早期投资该公司时,该公司所在行业的渗透率不到1%,现在渗透率刚刚超过1%。显然,产品的普及率并不高。基于此,罗时丰判断该公司增长依然强劲,天花板够高,增长空间明显。

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了解了公司的天花板和行业空间,也还是很难长期承受,因为这也涉及到了解公司的竞争壁垒。“我们早些时候通过调查和深入研究认识到,这家公司存在多层次的竞争壁垒,对壁垒带来的确定性增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认知。即使短期估值更高,我们也能接受。毕竟整体行业格局相对稳定,龙头企业优势也比较突出。当我们判断公司有5-10年的确定性增长时,例如

果用远期价值折现到当下,那也是很划算的。”罗世锋说。

罗世锋认为,能真正获取相对丰厚的收益,一定要深刻理解行业的本质,这样当市场出现调整时,才不会感到畏惧。

只能看两三年的公司,并不符合他的选股标准。只有能看10年以上维度的公司,罗世锋才会花更多时间去追踪研究。在这个标准之下,大部分的股票其实都已经被剔除了。“如果以长期视角出发,你就会发现市场上真正值得买(300785)入的公司并不多。”

最早买入光伏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去年对于光伏行业的重仓出击,是罗世锋的又一成功投资案例。“去年2季度,基于对光伏行业多年的持续研究,我们认为该行业具备了较高的性价比,之后很快就对产业链中的主要企业做了实地调研,这也验证了我们对该行业前景的判断。尽管当时还处于疫情期间,实地调研也有很大的困难,但是最终的调研结果还是让我们敢于在市场对行业存在较大分歧时逆势加仓,最后对组合的业绩产生了较大的贡献。”

事实上,罗世锋早在2015年就开始买入光伏,对于某光伏龙头企业的最长持有周期为16个季度。

罗世锋买入这家光伏龙头企业时公司仅有100多亿市值,但在他和管理层的多次沟通交流过程中时,都能深刻感受到管理层具备战略眼光和社会情怀。管理层并不是只想着利润,而是真正有普及清洁能源的社会责任感。

这点让学物理出身的罗世锋感同身受,长期持有一家公司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基于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我始终坚信能最终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公司,自然会得到市场化的经济回报。”罗世锋见证了这家企业从百亿市值成长为3000多亿市值的过程。

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他也特别能理解这家公司对于光伏行业的战略判断。这家公司对单晶替代多晶的判断,是基于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

在罗世锋看来,这家光伏龙头企业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公司的价值观正确、产业战略方向判断正确,团队又具有非常强的执行力,股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而对于那些流动性较差的小市值公司,罗世锋一般不会重仓持有。他认为在投资过程中,犯错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为错误留有一定的余地。如果在流动性差的公司上做了错误的决定,那么付出的代价也会更高,这是罗世锋在努力避免出现的局面。

对于卖出股票的标准,罗世锋也总结了两大情形:一是当行业的基本面和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当初买入的逻辑发生了改变;二是估值过高,能甄选出性价比更高的品种作为替代。

谈及估值,罗世锋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在他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一家眼科连锁企业。基于对公司的深入研究,最初买入的时候该公司的动态估值不到40倍,但在买入后估值明显提升,直到2018年估值上涨至70-80倍,市值上升至800亿。

当时,罗世锋认为该公司的估值已经过高,因此进行了大比例的减仓,现如今这家公司的市值已经由800多亿上涨至3000多亿。

再次总结,罗世锋认为这次的判断错误主要是对公司价值的理解还过于肤浅导致。“不应该只用简单的PE估值法看企业价值。事实上,一家公司应该得到多少倍估值,是和它的长期商业逻辑相关。”

当前,罗世锋仍在不停迭代自身的投资框架和体系,他时常提醒自己,要谨慎尽量少犯错误,尤其是不能犯大错。

从IT行业转型投资,罗世锋认为这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投资是他的终生职业,他也为此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断学习、积累、成长。“我个人希望能够走得更稳一些,而不是一味地求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