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嘉禾基金成立7年。规模难以突破。债券基金的表现严重“滞后”
自团团股大规模回撤结束后,公募基金业绩逐渐修复,但并未恢复到春节前的水平。与此同时,公款高层人事变动的浪潮仍在继续,情况越来越糟。截至5月28日,年内共有64名基金公司高管变动,共涉及134人。
与此同时,21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随着公募马太效应的加剧,中小基金公司的发展空间受到更多挤压。与此同时,中小基金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总经理的任期正在缩短,最短的也不过半年多。
《每日财报》注意到,嘉禾基金原总经理徐进因个人原因离职,嘉禾基金董事长郝艳芬目前担任总经理。离职后,徐进转而加入郭蓉基金,成为新任执行副总经理。值得注意的是,郭蓉基金是成立不到3年的新公司,目前管理规模只有1.17亿元。
事实上,嘉禾基金成立近七年来,已经更换了四位总经理。他的高级管理层变动频繁,整体任期较短。徐进担任总经理只有9个月。
7年的建立规模难以突破,股票型基金成为短期发展
嘉禾基金成立于2014年8月,由AVIC信托、上海汇鸿实业、广东万和集团、神农控股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七年来,其管理规模一直难以突破。如果单纯看200亿元的生存线,它的经营规模只有197.95亿元,还在生存线上徘徊。
如果看历史规模,你会发现嘉禾基金曾经有过规模高峰。2018年9月底,其规模一度达到345.5亿元,成为难得的亮点时刻,但随后规模持续下滑,仅一年就降至90亿元。2020年,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规模有所扩大,但仍属于小型基金公司。
进一步分析,嘉禾基金345.5亿元的峰值规模主要由货币产品贡献。2018年9月底,其货币产品规模达到331.79亿元,而债券和混合型产品规模仅十几亿元。“跳水”后,货币产品规模下滑,但债券产品有所发展,今天达到110.99亿元。
股权产品一直是嘉禾基金迄今为止的发展短板,总规模不足15亿元,明显达不到7年前成立的基金公司所要求的水平。截至5月28日,近1年杂交产品平均产量为30.32%,明显低于同行平均水平38.73%。
嘉禾基金旗下共有9款混成产品,其中2款偏债混成产品在过去一年的收益率低于3%,1款FOF产品在过去一年的增长率低于7%。
从资产配置来看,嘉禾岩作为偏债混合型产品,从2016年9月底到2020年9月底没有持股,从2020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一季度成为真正的混合型产品。也就是说,在不持有股票的时期,嘉实岩可以直接视为债券基金,但要支付部分债务混合的管理费。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2021年第一季度,嘉禾磐石股份占总资产的21.87%,但近6个月的增速为4.15%,也低于偏债混合型产品4.52%的平均水平。根据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其过去一年的净增长率为0.09%,明显低于4.49%的业绩基准。
同时,嘉禾金鹏田丽杂交类似嘉禾岩。在2020年第四季度之前,嘉禾金鹏田丽混合动力没有持有股票,而是将其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导致大规模赎回。当它建立的时候
嘉禾基金介入股票产品较晚,直到2020年5月,嘉禾基金才发布选股合约。在过去的1年里,童嘉顺治选择的股票增幅仅为18.96%,在同行中排名428/441。考虑到新品有三个月的开仓期,实际表现应该更高,但仍不如同类平均水平43.42%。
债转股表现“放缓”,债券牛市什么时候来?
而股票基金收益滞后,嘉禾基金债券产品较弱。截至5月28日,近一年债券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24%,明显落后于总债务指数2.14%。
根据合并计算,已建立一年以上的债务基础有4个。只有嘉禾潘泰短期债收益率高于全债指数,其他产品收益率低于2%。与此同时,嘉禾潘文纯债在过去1年的收益率是亏损的,这降低了整体业绩水平。
债券产品由两位基金经理管理,分别是俞祁鸣和季慧娟。其中,成立一年多的产品有一个共同的基金经理,于。余在位8年零105天,也算是“老将”。他管理的大多数产品排名靠后。
值得注意的是,嘉禾金鹏田丽也因为祁鸣和季慧娟的管理而喜忧参半。嘉禾金鹏田丽混动作为偏债混动产品,应该由两位固定收益基金经理管理?
同时,货币基金也由季慧娟和于管理。近1年货币产品净增长率超过2%,业绩好于大部分债券产品。
平心而论,债券市场自2021年以来一直面临挑战。一般来说,债券市场是通过国债十年收益率和CDB收益率来反映的。由于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成反比,债券收益率越高,价格越低。风数据显示,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1年初达到3.15%,之后向上波动,春节后上升至3.3%左右,债券市场继续承压。
5月28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104%,较春节有所回调,但仍高于3%。但国泰君安乐观认为,随着通胀预期达到峰值,许多部门将出台政策,确保大宗商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
通胀“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而资金面长期平稳的预期较为明确,国内债市处于“小牛市”的判断越来越受认可。嘉合基金成立将近7年,交出的成绩单始终不如人意。发展至今日,其产品类型始终“坡脚”,权益规模大幅落后同期成立的基金公司。其债券基金规模有所发展,但是在债券熊市背景下,业绩跑输全债指数。对其后续发展,《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