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进入国外征求意见专家低于零门槛

2020-02-26 14:40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施芸芸

随着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的汽车工业正走向完全市场化。为了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合理的市场环境,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了《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和《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以下简称《审查要求》)相关内容调整通知,在降低新能源汽车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提高了汽车产品标准。

“在加快价值链和产业链重组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调整相关政策文件是非常必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庆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在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中,有关部门要继续转变思路,逐步从管理主体转变为质量安全主体,实现汽车行业管理体制的现代化。

W020200226449383832335.jpg

鼓励贴牌生产吸引外资

作为允许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产品的基本条件之一,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的第39号令要求企业具备从产品概念到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的全部能力,如“建立专门的设计开发机构”和“提供与设计开发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的能力、数量和岗位分布应符合常规汽车生产企业相应准入管理规定的要求”。

长期以来,这些要求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OEM模式的主要障碍。在这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多达10个部分被删除和修改。最重要的是删除原条例第五条第三款中重要的“设计开发能力”的大部分核心内容,修改为“具有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技术支持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和产品安全保证能力”。很明显,被认可的企业必须具备整车和自制零部件的测试能力,并能够评估和确认与技术支持能力相关的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大大降低了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制造资质的技术门槛,体现了促进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合作、加快产业内分工和产业链再整合的趋势。”中国电动汽车100强交流委员会顾问沈表示,在这份文件的支持下,戴尔和小米式的技术集成企业、富士康式的专业代工工厂和汽车品牌运营商等新的商业模式将在汽车行业崭露头角。

当然,降低门槛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生产企业仍然需要有能力对产品进行评价和测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仍然需要保证产品质量等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除了合同制造,《征求意见稿》更有利于外资企业的落地。”汽车业资深分析师梅指出,与以往的设计和开发不同,技术保障的重点是生产。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些外国汽车设计和开发中心仍不具备在中国开发新能源汽车的能力。新法规为这些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创造了条件。"放宽准入条件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这是梅说的。

推动“发布管理服务”改革的深化,加快产品转型升级。

除降低准入门槛外,《征求意见稿》还删除了现有企业必须满足6个月提交、24个月通过考核的新要求,同时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要求的相关规定。它还增加了一些便利措施,如“企业应用”

从《征求意见稿》修订版也可以看出,相关部门正在同时加强对机动车产品的管理。为了促进产品进入系统的持续改进,修订后的《审查要求》增加了一些强制性标准检验要求,包括道路车辆的电磁兼容性、乘用车的内饰材料燃烧特性、车辆举升尾板的安装和使用、氮氧坦克车的侧倾稳定性以及ETC装置。“新的强制性标准检验要求接近现实,提高了汽车产品准入门槛,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升级。”中通客车公司工程师赵永刚表示,前四项修改是针对汽车产品的产业升级,第五项修改是针对当前国情。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来看,电子商务标准的快速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必然趋势。

管理的重点需要转移到文件上,而不是进入市场。对于汽车行业的管理部门来说,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项必然的举措和当务之急。王庆认为,相关部门应逐步从管理主体和管理权限的监督观念转变为管理的质量和安全观念。要更加关注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排放和环保标准,以达到“宽严相济”的目标,这也符合产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体方向和总体目标。“《审查要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和升级中国的汽车准入制度,这种基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的落后制度应该改变。”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炳刚直言不讳地指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准入方式,将准入审批制度转变为备案制度。“一方面,允许非第三方检验机构返回企业为自己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质量检验工作服务。他们对自己的报告负责,不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对市场上的车辆进行监督和抽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要严格处理,包括取消生产资格或罚款,使企业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这是最有效、公平和公正的方法。”

“目前,我们在企业方面的管理多了一点,这在过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现在汽车市场和行业已经发生了变化。政府部门的角色和管理体制也应与时俱进,管理的重点应适时转移到后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发达国家的汽车产品准入管理一般只包括生产前准入、生产过程监管和缺陷产品召回三个环节。其中,生产前准入主要针对产品。确定企业设计制造的汽车产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虽然各国的准入管理方法不同,但核心是管理汽车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几乎没有准入要求。

此外,在采访中,王庆还提到了多个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准入领域,相关部门可以协调发布一套制度和规范,开放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避免某个领域的管理制度滞后,降低政策的实施效果。汽车产业要积极推进政策监管等多个部门的整合创新,构建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体系王庆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