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创造金山银山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2023-03-13 16:32  来源: 中国城市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关系,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近年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绿水青山底色,积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途径,助力世遗环江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两山”转化相融合,贡献保护区的力量。

  一、保护区的发展现状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3′29″—108°05′42″,北纬25°06′09″—25°12′25″。总面积10829.7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面积8969公顷,外围保护小区1860.7公顷),北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连片面积最大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隐域性的石灰岩森林植被顶极群落。木论保护区始建于1991年,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2014年以木论保护区为主体的“环江喀斯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原生性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林麝、单性木兰、白花兜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岩溶洞穴及洞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735种,其中国家I 级保护植物6种、II级保护植物62种,兰科植物140种,大型真菌310种,陆生脊椎动物367种,其中国家 I 级保护动物7种、II级保护动物52种,有昆虫408种。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区先后编制了总体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实施了两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GEF项目。初步建成管理中心-管理站-管护点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内部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监测科学化、宣教多元化、社区和谐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荣获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16年获国家环保部等7部委局联合通报表扬,2022年荣获国家林草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木论保护区峰丛景观

  二、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持续深化自然生态保护管理水平,助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世界自然遗产地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关乎着地球的生态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木论保护区管理中心着力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地得到系统性保护,加强了自然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了公众自然遗产保护意识。其次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始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促进遗产地保护与当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木论喀斯特旅游景区、牛角寨瀑布、环江县城景区等逐渐成为区内外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拉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14年至今,“遗产地”品牌效应为环江带来旅游收入近10亿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帮助当地完成道路交通等项目30余项,为环江争取贵南高铁设站于毛南山乡提供了关键的要素支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环江名片”。

  (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红利,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木论保护区涉及川山镇东山、下荣、乐依、木论、白丹、社村、何顿等7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756户3370人。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木论保护区管理中心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利用资源优势转化生态红利,让群众及时实现脱贫目标任务。一是共护自然资源原真性。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动员保护区内村屯250户1030人参与易地扶贫搬迁,为保护区群众提供了稳固住房保障,减少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原真性的影响;二是共抓乡村综合治理。保护区周边群众搬迁出来之后,将东山、下荣、洞敢、顶吉四个小散村和空心村撤并,在搬迁安置集中区成立了文江村,通过“小村并大村”,优化了基层治理、减少了基层行政成本、激发了乡村新活力、造福了边远山区的群众,提高了当地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经验做法得到自治区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区推广实行。三是共解贫困难题。全面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通过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吸纳贫困户参与生态管护。近年来,保护区周边村屯的群众先后有560人通过护林员岗位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以保护岗位解决贫困难题。四是共管共担资源保护责任。截止2022年底,木论保护区管理中心与群众森林资源共管面积达17988亩,每年支付给群众共管经费27万元,增加了群众收入,调动其积极性,达到生态资源齐抓共管目的。五是积极推动共享发展。木论保护区在帮扶川山镇东山村期间,在认真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完成脱贫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建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走出“产业带动,利益联结,整村推进”的致富新路子,开拓扶贫新路径。保护区在东山村流转土地创建了村集体经济麻竹种植产业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在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全村增收致富,成为当地产业脱贫发展典范,有效助力毛南族整族脱贫,得到总书记的认可和批示,实现社区、保护区共享发展。

  帮扶联系村打造扶贫产业园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一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了管理中心-管理站-管护点三级管护架构,配备锻造了一支精干、敬业、高效的管护队伍,保护能力有了质的提升。目前管护队伍23人,实行分片包干,分路巡护的工作责任制,推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奖励机制,运用智能巡护管理系统监督和掌控护林员的巡护绩效,极大提高了巡护效率和巡护质量。监测资料表明,保护区多年来没有发生乱砍滥伐、森林火警火灾等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为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健康,资源管护效果显著。

  防灭火半专业队开展业务培训

  二是科研监测全覆盖,科研合作取得新成果首先,与中科院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合作,建立25公顷目前全国最大的喀斯特森林监测大样地,样地建成后,长期进行生物、土壤、气候等指标的监测,为环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增添了数据支持;其次,建设气象监测站。在保护区东部、中部、西部建设气象监测站,为环江申报中国天然氧吧提供重要佐证材料;再次,开展科研监测,在保护区内安装120多台红外相机,拍摄到包括林麝、白颈长尾雉、长尾扩嘴鸟在内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40种,成果显著;并即将出版《木论维管束植物》三册、《木论兰科植物》、《木论大型真菌》等专著。近十年来,木论自然保护区独立或与合作单位共同实施了系列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方向涵盖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分类等多个学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开展跨省跨区域野外联防巡护活动

  三是科普宣教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建设宣教馆、打造宣教基地、宣传入社区入学校等工作模式,推动全社会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珍惜家园。每年在周边社区开展公众自然教育5-8次,印制了《木论印象》、《木论常见鸟类》等公众自然教育宣传材料50000余份。四是社区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区内群众搬迁安置、区内交通设施改造、经济林种植补助、林下经济发展扶持等措施,使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乡村经济工作和谐发展,融合了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缓解了自然保护工作中的一些矛盾,构建了保护区和谐的保护与利用关系。五是跨区域联防联治成效显著。2010年起成立了“贵州茂兰—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联防指挥部”,构建了双边联防巡护合作机制,通过开展联合查处非法入界、共同开展森林防火、保护区法律法规宣传等活动,提高了巡护覆盖面,消除巡护盲区。

  十多年来,保护区没有发生火灾、偷盗、砍伐等刑事案件,有效保护了木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三、保护自然瑰宝、捍卫生态安全、守住未来福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今后工作中,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继续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特别是2023年,环江进入“两高”时代,贵南高铁和河荔高速的贯通,把木论和茂兰两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空间距离拉得更近,神秘毛南将能被更多人认识,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将进一步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一)继续加大保护力度,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自然保护区是自然资源宝库,储存众多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藏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二)积极开展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以木论保护区范围为主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建设已列入国家公园建设的战略框架内,为加快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筹建工作,木论保护区积极配合做好各级领导调研工作,用国家公园标准,努力培育、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用共抓大保护,实现美丽中国大发展。

  (三)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双赢,助力乡村振兴。木论保护区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保护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利用保护区资源优势,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创建康养旅游示范区等,通过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等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四)大力实施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使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得到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建立博物馆、自然馆、生态馆等,创建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为相关大学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实习提供天然实验室和基地,为生态科普教育提供天然大课堂,推动我国公众生态教育事业的发展。

  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进校园

  (五)充分发挥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功能。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和特色民俗,提高生态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加强可持续生态学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强化自然保护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经验,向世界讲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