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质量差的总比买质量好的好”95.5%的受访者证实,他们在消费时更注重商品质量“专家:精致消费反映了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两种“供不应求”值得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注重质量。对许多消费者来说,如果一种商品只有好看的款式或便宜的价格,很难让人想买,但是所用的材料低劣,做工粗糙。这种注重质量的趋势反映在人们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的各个方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7年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商品质量,而54.8%的受访者认为,如今人们的消费行为普遍更加理性。
在服装消费方面,受访者最关注的是面料。
27岁的汪海(化名)是山东省一家中央企业的员工。他过去常常去快速时尚品牌商店买衣服,因为“好看并不贵,一两年内丢了也没什么坏处。”但是他现在开始关注服装材料和裁剪。“我过去出去玩时穿宽松的衣服,但现在我买了一些品牌的户外设备。”
徐辉(化名),50岁,山东烟台人,从事服装行业。他告诉记者,许多顾客过去都买衣服。如果他们重视一种风格,他们很容易达成交易。“但是现在他们做不到。消费者很挑剔。他们希望质量好,与众不同,适合自己”。
调查显示,在服装消费方面,受访者最关注的是面料(78.4%)。其他是风格(63.4%)、设计特色(54.4%)、品牌(50.4%)等。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服装销量比2017年下降了24.8%。同时,2018年超配额服装商品零售额达到9870.4亿元,累计增长8.5%,比2017年增长0.5%。
根据这组数据,一款消费应用的首席运营官孙英博分析,在增加消费者数量的前提下,服装销量有所下降,但消费配额没有下降,表明平均消费在增加。“消费者现在普遍更关心商品需求的质量和经验。这意味着单纯依靠价格取胜的商业模式正逐渐失去优势。”
徐辉觉得人们在消费中注重“质感”的倾向也体现在家居、食品、电子产品等方面。“平时我不会乱花钱,但买东西时,我总是喜欢买质量更好的东西。它们是否昂贵并不重要。”
汪海利用今年的“双11”商人进行优惠活动,买了一双他一直很羡慕的靴子。“这也是鞋,它对材料和图案更舒适,穿上时也能感觉到。有些商品看起来很贵,但它们比质量差的商品耐用,成本效益更高。”
23岁的流浪(别名)是广西南宁一家银行的员工。她现在买衣服、鞋子、帽子和包。她不再追求各种风格,而是更加重视公众的赞扬和质量。“这可以降低‘踩雷’的概率。
在调查中,9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消费时更注重商品质量。
孙迎波分析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可以接触的商品种类和质量正在优化,个人审美和消费能力也在提高。
人们对高质量消费的追求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的程度。
汪海认为,高品质的商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良好的体验,也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信心。与单功能和粗制品相比,性价比实际上更高。
徐辉还说买质量好的总比买质量差的好。
“我真的不敢买劣质商品和食物。原材料没有保证。短期内我什么也看不到。长期接触可能会影响我的健康。“王燕(不是他的真名),
对于质量更好的商品,72.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58.4%的受访者认为它们耐用且经济实惠。48.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可以改善使用体验。45.7%的受访者认为这对他们的健康无害。
76.1%的受访者认为,人们消费的变化反映了对生活质量的更大重视。
受访者认为,人们消费的最明显变化是关注越来越少的精致(58.0%)。其他:强调独特性(46.0%)、更强调实用性(42.8%)、不愿做某事(41.2%)等。
汪海认为个性、定制和质量是人们消费时关心的因素。“个性尤其明显。例如,在服装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服装风格,如连衣裙、休闲、运动、工作场所、嘻哈音乐等。许多人不想把衬衫和周围的衬衫进行比较”。
看着近年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孙迎波得出结论,首先是整体消费结构的变化。除了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更多地投资于教育、娱乐、卫生、养老等多方面的服务。第二,消费能力有所提高。第三,总体消费频率有所提高。第四,在消费的同时,我们也追求体验和分享的感觉。第五,消费的本质已经从实物商品消费扩展到虚拟商品消费。
"人们整体消费的特点是质量、国际化、科技化、年轻化、个性化、社会化和便利化。"孙英博指出,就消费趋势而言,人们已经逐渐从对商品基本属性的需求转向对质量、附加属性和个体差异的追求。“例如,从基本饮食到良好饮食,饮食更加注重均衡营养,更加注重快乐和满足个人需求。”
薛海波说,近年来人们的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仍有一些地区还不发达,因此消费不平衡也非常明显。
在调查中,76.1%的受访者认为人们消费的变化反映了对生活质量的更大重视,54.8%的受访者认为人们的整体消费更加理性,53.4%的受访者认为这反映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孙迎波说,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一方面表明商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或品牌的生存基础,附加值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它表明经济发展带动了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变化,从而推动了商业模式的优化和转变。
薛海波认为中国消费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差异带来的“短缺”,即乡镇市场对商品和品牌的巨大需求与供给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二是产品质量“供不应求”,即人们对高质量、精致产品的需求很大,我们暂时不能充分提供。
他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疏通渠道,让更多的农村和城镇消费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商品。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更长时间。这将要求企业努力培训,创造高质量的产品,以增加国内市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受访者中,00后1.5%,90后33.4%,80后49.2%,70后12.2%,60后3.1%。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杜袁春实习生徐晨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