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或者只有20场以上的动力电池淘汰赛将升级

2019-12-09 15:28  来源: 盖世汽车 王宇

新能源汽车市场“连续四次下跌”带来的寒意已经蔓延到行业的每个角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0月,中国已安装的动力电池容量约为4.087千兆瓦小时,同比下降31.03%,并已连续三个月下降。

根据公共信息,2016年约有200家动力电池公司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录,2017年只剩下90家。截至2019年上半年,幸存的电池公司数量已降至60多家。一些业内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将降至20多家,比2016年增长90%。

经过几轮资本和产业扩张,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快速洗牌阶段。在困难时期,许多动力电池企业应该去哪里?

应收账款难追回 淘汰赛升级已成定局

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是衡量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指标。应收账款的高比例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如今,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本压力传递到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支付周期也延长,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和坏账风险大幅增加,经营压力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池公司想要继续获得订单,他们必须承担财务压力或“价格战”的风险。

除了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资本链中的压力传递外,动力电池企业也面临着上游材料的高价格,这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其难以在夹缝中生存,市场洗牌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此次淘汰赛的推广是由日本和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推动的。随着电力电池白名单的取消,日本和韩国电力电池巨头松下、三星、SKI和LG化学公司已经重返中国市场。日前,SKI投资10.5亿美元(73.82亿元人民币)在江苏盐城建设电池厂,年产能约为7.5千兆瓦,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只有松下、SK、LG化工和三星SDI在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投资超过570亿元人民币。这些跨国动力电池巨头将促使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在多重挑战下,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电池企业的数量持续减少。一些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为85家,但仅一年后,这一数字急剧下降至69家,其中最典型的是前锂电池巨头沃特马(Watma)的退出。11月13日晚,简瑞禾能宣布,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2019年11月7日裁定受理其破产清算案件。前三大动力电池是中国第一个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并率先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应用的电池,目前负债197亿元,欠559家供应商约54亿元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淘汰赛中寡头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据统计,2019年1月至10月,前10大动力电池公司装机容量的总市场份额达到88%,其中宁德时代只有一家公司占近50%,而比亚迪在业内排名第二,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随着两大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加,它们正在侵蚀第二层剩余的市场空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白热化。一些专家表示,二、三级动力电池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随时都有被淘汰的风险。

W020191209364177639295.jpg

多元化之路能否奏效?

在“冬天”的时候,动力电池公司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甚至精心选择技术路线。近年来,乘用车电池可以单独描述为“三元素锂”。然而,随着补贴的回落超过预期,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压力急剧增加,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逐渐凸显。

徐兴武曾,执行六

除了技术路线有多远,业务多元化是动力电池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另一种途径。其中,储能市场近年来受到动力电池的青睐和进入。例如宁德时代、杜南电源、自行车电池、李绅电池等。已经在储能领域应用了很长时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的储能业务正如火如荼。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在用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为31.3千兆瓦,占全球市场的17.3%。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报告称,全球储能项目将面临巨大发展,从2018年的9-17GW到2040年的1095-2850GW。

在这个“蓝海”中,动力电池公司将找到新的爆炸性增长点。同时,在电气化的其他领域,如电动船舶、电气工程机械、电动飞机、人类智能穿戴产品市场、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这些企业也在加快探索商业发展模式的步伐。

出走海外

离开海外或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谋生的最佳方式。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总需求和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49亿和267亿美元,未来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7.0%和31.6%。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目前,比亚迪、宁德时报、郭萱高新技术等企业已经启航出海。两个月前,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的第一家海外工厂正式破土动工。根据计划,欧洲工厂占地23公顷,其生产线包括电池和模块产品。预计2022年将形成14千兆瓦时的容量。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和PSA等世界知名汽车公司将为其产品提供匹配。此前,郭萱高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合肥郭萱与印度塔塔汽车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计划在印度共同建立一家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动力电池模块和动力电池组,包括设计、开发、验证和制造以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除了动力电池下游生产企业,上游材料企业也在寻求“出海”,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世界领先的新能源设备制造商为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暂时在瑞典设立了一家注册资本为500万SEK的全资子公司。同一天,天赐物资还宣布将在韩国投资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3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此外,精细化工企业还投资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30万元)在捷克设立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原料(包括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海外。这些积累深厚的行业领导者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突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