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区小县医疗“突围路” 九成多患者县内治疗如何实

2019-08-28 10:4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重庆8月28日电 题:九成多患者县内治疗是如何实现的?——重庆一个山区小县的医疗“突围路”

新华社记者李松、周文冲

渝川陕交界、秦巴山区腹地,有一个叫城口的山区小县。这个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国家级贫困县,群众有病不得不跑到数百公里外的大城市看病,患者县域内就诊率一度仅有60%多。

近年来,重庆城口县狠抓医疗人才引进,依托医联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各项措施多管齐下,开启了一条医疗发展的“突围路”。如今城口县域内患者就诊率回升到九成多,把患者留在基层就医,减轻治病负担,正在成为现实。

给待遇、给位置,引来山区医疗紧缺人才

“城口县人民医院是县里最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但过去全院200多名工作人员中,副高职称却仅有两人,人才青黄不接,留不住,更引不来。”城口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凤李说,缺医疗人才、缺诊疗设备,患者看病却治不了,不得不跑到重庆主城区、万州区等地就医。

“除了强化硬件投入,对城口而言,当务之急是补齐人才短板。”城口县卫健委主任毛国安介绍,县里开出综合性“药方”,允许医疗机构给待遇、给位置,柔性引进紧缺医疗人才,实行年薪制。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薪酬补助,并提供人才公寓。

近两年,城口县人民医院连续引进八名紧缺专家,涉及心内科、消化内科等专业科室。其中,从医已30多年的心内科专家朱来武刚到医院不久,就开展了城口县第一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这名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已出现晕厥。我们通过急诊稳定其病情后,充分征询病人意见,实施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随访反映效果很好。”朱来武说,类似病人能在城口县内治疗,而无需上转到大医院,人均至少能节省一两万元的经济负担。

城口是山区小县,要吸引医疗人才,光靠县里给待遇还不够,还需善借外力持续助推。为此,城口县利用鲁渝医疗扶贫协作等机制,专项引入支医专家,带动医疗学科发展。

“一个专家带动一个科室,成熟一个团队。”作为支医专家,山东临沂市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周善良来到城口县人民医院后,帮助院里建起了微生物检验试验室,填补了临床检验的一项空白。周善良还带了3个徒弟,指导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操作,平均每天要提供20多份微生物检验报告。

“让患者‘足不出镇’,获得远程优质医疗服务”

“患者因骨质疏松,出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实施椎体成形术后,病情得到有效治疗。”在城口县中医院骨伤科,医生甘国莉刚给一名老年患者成功做了椎体成型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局麻条件下就可以完成,创伤小,恢复快。”

甘国莉的手术技术,来自重庆市级医院专家的传授和指导。“过去面对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基层医院处理起来很棘手,不少患者需要上转。”城口县中医院院长邓小琴说,如今,我们医院依托重庆市骨伤科、皮肤科等专科联盟,医生能及时学到三甲医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把患者留在基层才更有底气。

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依托医联体让基层医院做大做强;共建远程信息平台,让患者“就近”享受专家资源……构建市—县—乡镇医疗网络,畅通医疗资源下沉通道,让患者能及时看病、看得好病,是城口这种偏远山区县医疗“强基层”的突破口。

城口县庙坝镇中心卫生院最近就收治了一名心脏疾病患者,入院时这名患者反映心慌、心率快。接诊医生黄昌娥立马给病人佩戴上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相关数据被实时传送到县级医院。短短10多分钟时间,相关诊断结果就出来了,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

“乡镇检查、县级诊断或县级检查、市级诊断,城口县远程医疗平台上连三甲医院,向下覆盖全县29个乡镇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患者不出乡镇就能获得上级医院心电、影像等远程服务,提高了就医便捷度。”毛国安介绍。

筑牢医疗“网底”,切准农村患者需求

医疗“强基层”,保障措施要跟上:加紧配齐医疗设施设备,夯实乡镇诊疗基础;加快推进薪酬分配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城口县修齐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医生吴志刚医术过硬,吸引了十里八乡不少患者前来就医,每天要接诊40多人次。“我们医院打破了‘大锅饭’,诊疗病人多、质量好,收入就更高。好医生也有好待遇,在乡镇基层也能踏实行医。”吴志刚说。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也不能求面面俱到,重点是切准基层患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服务。

城口县尘肺病患者存量较大,患者就近就医、疗养一直是个难题。为此,县里投入资金,在重点乡镇卫生院专门设立了尘肺病康复站。最近,庙坝镇中心卫生院的尘肺病康复站就投入使用了。记者了解到,这个康复站配备了4名专兼职医务人员,用于急救的无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也很齐全,尘肺患者还能使用功能自行车等设施,锻炼身体机能。

“尘肺患者关键要持续治疗,加强后期锻炼。不可能每次都往大医院跑,如今基层配置了相应诊疗和康复设施,让这些重点人群治疗更方便了。”庙坝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广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