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30日电(薛宇飞)2017年11月,中海地产以总价47.9亿元夺得四川天府新区秦皇寺板块299亩土地,根据出让要求,其中的1号地块建筑制高点拟定高度为677米,在当时,该项目是规划及建成中国第二、世界第三的高楼,如今仍是规划中的中西部第一高楼。
不过,中新经纬客户端近日实地走访发现,这座超高层地标项目的最终高度仍待确定,坊间也曾传出高度降至488米的消息。中海地产的一位内部人士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该地标项目的方案正在调整中,高度或许会有变化。
中海地产“虎口夺食”
这一超高层地标位于四川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带,按照政府规划,这里将按照总部经济为主导的思路,“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央商务区,打造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
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网站显示,在经过一次因故终止后,编号为“TF(07/05):2017-21”的地块在2017年11月28日开拍,项目的净用地面积达299亩,起拍价为770万元/亩,用途为住宅与商服用地。
根据出让公告,该项目的1号地块临福州路建筑制高点拟定高度为677米。公告强调,建筑高度要以空军及民航批复为准。在当时,677米的规划高度,比已经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的632米还要高,仅低于规划中的苏州中南中心的729米、迪拜哈利法塔的828米,是规划及建成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的高楼。
作为成都未来的地标性建筑,项目对竞买人的资格、资金、建设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最终,对该地块的争夺在中海地产与“地标专业户”绿地之间展开。该宗地采取“限价竞买+续竞自持超高层及高层商业建筑地上计容商业物业比例+抽签竞得”的方式拍卖,双方在达到最高1600万元/亩的限价后,又都将商业自持比例增加到100%,最后,中海地产以抽签的方式将该地块揽入怀中。该地块的溢价率为107.79%,总价达47.9亿元。
中新经纬客户端近日在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看到,一些商业大楼已经建成,周围还有数个工地正在施工,而中海超高层地标所在地块被分割成十余个小项目,并被铁皮围挡,数个住宅项目已修建数层。中海项目的铁皮围挡上,多处都印有“中国高度 对望世界”“西部增长级 世界创新级”的宣传语和超高层地标的设计图,但未提及地标的高度。
成都相关政府部门2019年1月在回复网友提问时表示,中海超高层总部项目已于2018年7月18日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按计划有序施工。不过至今,中新经纬客户端仍未看到有建筑露出地表。
规划高度待定,或降为488米
由于超高层地标自拿地至今并未有十分重大的进展,导致市场的猜测之声渐起,至近日,成都的房地产圈内流出这一地标建筑或达不到规划高度的传闻。一位熟悉成都房地产市场的人士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市场已经有消息称,677米的高度已被削减,高度可能在488米。之所以是488米,是因为在建的绿地中心高度为468米,中海地产将高度设计为488米,同样能成为成都第一高楼。
中海上述地块的住宅项目“中海·天府里”售楼部在数日前正式对外开放,中新经纬客户端在售楼部了解到,该项目虽然将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和超高层地标作为卖点,但其沙盘模型、音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都未对超高层地标的高度进行任何介绍。中海·天府里的一位置业顾问称,超高层地标200多米的附楼已经动工,但主楼的高度要以政府正式文件为准。
中海地产一位内部人士28日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该地标项目的方案正在调整中,高度会有一些变化,但仍未确定。该人士强调,项目的建设高度需要政府部门来定。天府新区总部经济局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称,中海的地标项目还在做方案。
中海上述项目由中海佳隆成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是中海地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中海地产成都677公司可能就是677米超高层地标的开发实体,但工商信息中却查询不到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
中海地产成都677公司的董事长是阚洪波,工程建设出身的阚洪波是中海地产的老将,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中海地产集团副总裁。由集团高层亲自挂帅这一地标项目,足见中海方面的重视程度。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中海虽然是老牌大型央企,也在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商业物业多有布局,但开发这类超高层建筑的案例并不多,经验还比较欠缺,可能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
地标项目多波折,中海还有5年多时间
根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的标准,超过300米的建筑即为超高建筑。而近些年,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房地产企业,对超高建筑的追逐都十分迫切,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曾经的城市天际线,随时都有被超越的可能。
按照当前国内已经公布的超高层建筑规划,中海677米建筑高度的排名已然下滑。世茂集团今年6月对外宣布,将投资500亿建造位于深圳龙岗的700米深港国际中心;2018年7月,民航部门同意位于深圳罗湖区的晶都酒店地块按照700米海拔高度进行建设,寰宇大厦地块按照642米海拔高度进行建设。
有业内人士认为,修建超高层建筑,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太大的挑战,但工期一般要持续数年乃至十余年,对于企业的资金实力是个考验。而近些年,不少规划和建设中的超高层建筑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波折。
苏州电视台8月底报道称,规划高度为729米的中南中心的工地仍是杂草丛生、砖块乱堆,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环保局公开回应称,因国家超高层限高政策,该项目正在办理规划变更手续;数日前,位于深圳罗湖区、仍在规划中的华润湖贝塔的高度遭到削减,从最初的830米降至现在的500米;486米的成都绿地中心是在建的西部第一高楼,但自2012年拿地以来,各类消息不断,7年过去了,项目仍未竣工;已经是地标性建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苏州东方之门,在修建时风波不断,分别历时14年和11年才开发完成。
出让公告曾要求,中海地产这一集观光、旅游、酒店、办公于一体的超高层地标性建筑,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200亿。谢逸枫认为,如果按照600多米进行修建,中海仅投资200亿元是不够的,后续还需要资金补充。
超高层建筑不仅修建成本高,谢逸枫称,项目的后续运营成本也大,在要求100%自持的情况下,中海的后期运营压力不小。加上中海在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招商经验不足,企业签约入驻情况也有待观察,“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招商都比较困难,需要企业具备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当地政府的协助。”
根据当初的出让公告,中海修建的这一超高层地标性建筑须在土地交付之日起的7年内竣工,如今,中海还剩下5年多的时间。(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